21.07.2022 18:00 - 20:00

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讲座:1972至2022年德国社会中中国形象的变迁——从”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到“全球玩家”

 

7月21日,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邀请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举办主题为“1972至2022年德国社会中中国形象的变迁”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30余位听众。今年恰逢中德正式建交50周年,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这一主题显得更有意义。

孔院德方院长徐艳致欢迎词,她感谢各位的到来,同时介绍了著名汉学家罗梅君教授。罗梅君教授的研究重点为19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并在中德关系史和德国社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也是六卷中德关系史料的总编。2021年,她参与撰写罗莎·卢森堡基金会(Rosa-Luxemburg-Stiftung)出版的研究报告《德国媒体中的中国报道》,同年发表专著《李华德(1886-1982)的佛教研究及其在北京的流亡》。

罗梅君教授梳理了在德国社会的中国形象变迁。1972年前,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两极分化,一方面,中国悠久瑰丽的历史文化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殖民地史、等级制度等关于中国的消极刻板印象也一直存在。经历了70年代的巨大变迁、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还有90年代的经济腾飞、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同时伴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国在德国社会和民众中的印象越来越多元。经历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社会转型等,中国从封闭走向国际化,从落后走向现代化。如今,中国被欧洲认为是合作伙伴的同时,更多地被定义为体制竞争对手。罗教授认为,德国社会对中国的定位更多地是从政治出发,并非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在讲座中,她展示了大量德国媒体资料,充分展现了“中国印象”的变迁,而目前媒体的一些用词构建了对中国的“敌对印象”,一定程度在塑造“中国威胁论”。而中国在过去50年中,凭借发展战略如推动教育水平、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消除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国际地位,这些都值得借鉴。罗梅君教授强调,学术研究如今已经全球化,每个国家都不可能闭门造车。当然,短期内改变德国主流的中国形象并非易事,但坚持中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打通双方之间不同的认知,让德国民众能够对中国有多向度的了解。讲座后,罗梅君教授回答了关于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的气候保护、文化传播等问题,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一直以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是孔子学院的愿景,中德建交50周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反思两国交往走过的路程。

 

 

Die Teilnahme ist kostenlos. Dieser Vortrag ist Teil der Reihe „Orte der Begegnungen: Eine Vortragsreihe zum 50-jährigen Bestehen der diplomatischen 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
Weitere Informationen zur Vortragsreihe finden Sie hier.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