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10 全天 - 06.12.2010 全天

对话埃尔兰根汉学家

2010年10月25日至12月6日期间,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组织了共四场题为“对话埃尔兰根汉学家”的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如同一扇窗口,让听众们有机会初步解埃尔兰根大学汉学系教授和学者的研究课题。

讲座以托马斯·弗洛里希教授“过去100年的儒学变革”为开篇。弗洛里奇教授认为,儒家思想是西方中国形象的核心,也经常被视为中国自身文化的“主流”。今天,“儒家思想”的含义仍然饱受争议。在演讲中,教授重点介绍了儒家的不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过去的100年中,对中国国内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几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在选择书写媒介方面便表现出了极强的创造力,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甲骨文中看出。作为汉语书面记载的最早证明,甲骨文遗迹的发掘经常会令考古学家和汉学家欣喜若狂。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甲骨文,还是当代竹子上的涂鸦,抑或现今年轻人中意的电子通讯工具,都是施梅尔芬尼格博士的研究领域。施梅尔芬尼格博士以“骨头、青铜器、竹子和博客-中国学研究的来源及其传达的讯息”为题,为听众们介绍了他的学术研究。

在“小行星和古董花瓶,梦想和不朽之作”的报告中,莫妮卡·甘斯鲍尔博士分析了贾平凹的散文选段。出生于1952年的贾平凹在中国知名度遂虽高,但在国际文学界还鲜为人知。甘斯鲍尔博士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贾平凹作品与欧洲散文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讲座期间,甘斯鲍尔博士为观众们展示了贾平凹的水墨画和书法作品,也借此将这些作品推广给了德国的鉴赏家。

最后,刚刚加入埃尔兰根汉学系的王马克博士为听众们做了一场题为“黄帝--中国人的祖先”的讲座。讲座中探讨了黄帝究竟是如何,以及从何时开始被定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分析了其对当今多民族中国的影响。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