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22 14:00 - 16:00

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讲座之五—— 冯至——诗人、翻译家及日耳曼学者,中德文化交流的标杆

11月4日,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再次举办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毛明超,和30余名听众一起走近了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学者冯至的一生。

德国文学在中国拥有相当的影响,歌德、席勒、海涅等诗人,《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作品,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这与中国作家和学者的翻译是分不开的,冯至正是名副其实的先行者之一。1930年,冯至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的几十年间,冯至投身于德语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中,如翻译出版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海涅诗选》和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出版了学术专著《德国文学简史》、《论歌德》等。毛明超通过引用冯至写给友人的信件和他的翻译作品,展示了这位学者内心对学术的坚持和执着。特别是他翻译的里尔克作品,“忍耐与工作”启发他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哪怕在艰难的情况下,都需要内在的力量厚积薄发。冯至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十四行集》将十四行体这一西方诗体完美内化,成为“五四”以来新格律诗的典范。毛明超朗读了其中的几首诗歌,它们与歌德、里尔克等诗人的作品中对死亡与新生转化的探讨呼应,让中德读者都更容易产生共鸣,在德国文学界也获得了认可。

除了翻译研究外,冯至还是德国语言文化教学与中德文化交流中的标杆。他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任教,把德国语言和文化的种子播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启迪和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日耳曼学者。毛明超就深受他的影响,并追随他的脚步。早在中学时期,他就已读过冯至翻译的德语诗歌作品,文字的魅力在冯至的译笔下缓缓流淌,也吸引着毛明超去靠近德语。冯至对德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向中国本土文学投射了一抹异域光彩;德国学界与读者也通过他的诗歌,得以一窥中国新诗的风貌。而他学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其绽放出的光芒闪耀在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长河中。

合作机构